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

发布者:苏海龙发布时间:2024-08-02浏览次数:58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

 

 

 

 

 

 

 

复旦大学

202211


目录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意义... 4

二、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概况... 5

2.1 我国城市群的总体概况... 5

2.2 中原城市群概况... 6

2.3 中原城市群发展概况... 7

三、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 9

3.1 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9

3.1.1 一体化基本内涵... 9

3.1.2 传统基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研究方法及其局限... 9

3.1.3 基于网络数据的一体化研究方法... 10

3.2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构建... 11

3.2.1 指标选取原则... 11

3.2.2 指数指标体系与权重... 11

3.2.3 指数模型... 12

3.2.4 指数类型... 13

3.3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14

3.3.1 网络关联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17

3.3.2 经济产业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24

3.3.3 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29

3.3.4 区域治理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33

四、       重点城市一体化发展指数解析... 35

4.1 郑州大都市区“1+4”城市... 35

4.1.1 郑州... 35

4.1.2 开封... 42

4.1.3 新乡... 49

4.1.4 焦作... 56

4.1.5 许昌... 63

4.2 郑州都市圈“1+8”其他4个城市... 71

4.2.1 洛阳... 71

4.2.2 平顶山... 78

4.2.3 漯河... 85

4.2.4 济源... 92

4.3 其他城市... 99

4.3.1 南阳... 99

 


 

主要参与人员

苏海龙、王继成、郭鑫、徐翔宇、李楠楠、李瑞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的城市群发展和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驱动力,对我国提升发展水平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原城市群位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是承载多个国家重大战略的空间载体。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相互联系、合作分工决定了城市的一体化水平。一般城市的一体化水平越高,城市的竞争力也越强。现有的城市一体化发展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城市属性数据,全面、综合地运用联系数据、大数据对城市群地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较为欠缺。同时,现阶段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人员流动、产业联系日益密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征逐渐凸显,相关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我们从多维度构建评估体系,对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审视。

1.2     研究意义

在理论层面,通过本次实证研究,为区域协同发展等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证参考和助益;在实践层面,进行通过本次研究,利用更详实的多源大数据的支撑,进一步测度目前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各城市的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概况

2.1 我国城市群的总体概况

201811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七大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约70%来自七大城市群,经济规模显著。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我国共布局了19大城市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以促进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2020年,中国19个城市群以25%土地集聚75%人口,创造全国GDP88%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中国城市群经济占比优势显著,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成熟,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但中国城市群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建设质量方面有待提升。



图 我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2.2 中原城市群概况

根据国务院20161228日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包括530座地级市,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具体为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阳、亳州。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将中原城市群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201811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

河南省统计局发布十三五时期中原城市群发展成绩单,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五年来,中原城市群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81266亿元 占全国比重8.0%,第三产业成为拉动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图 中原城市群网络化空间格局

2.3 中原城市群发展概况

2021年,中原城市群常住人口为1.63亿人,占全国比重为11.54%GDP总量达到8.87万亿,占全国比重为7.75%。现有万亿级城市一座(郑州)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2021年河南省提出将“1+4”郑州大都市圈扩容为“1+8”,包括原有的郑州、开封、许昌、新乡、焦作,和新纳入的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四城市。

2021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主要发展指标

排名

城市

GDP/亿元

常住人口/万人

人均GDP/万元

三次产业结构

1

郑州

12691

1274.20

9.96

1.439.758.9

2

洛阳

5447.10

706.90

7.71

4.8:43.7:51.5

3

南阳

4342.22

962.90

4.49

16.831.651.6

4

邯郸

4114.80

939.45

4.38

1030.559.5

5

菏泽

3976.67

873.24

4.55

9.8:41.6:48.6

6

许昌

3655.40

438.20

8.34

552.342.7

7

周口

3496.23

885.30

3.91

17.540.542.0

8

新乡

3232.53

617.10

5.20

944.646.4

9

商丘

3083.32

772.30

3.97

18.737.443.9

10

驻马店

3082.82

692.20

4.43

18.1:38.9:43.0

11

阜阳

3071.50

817.10

3.76

13.6:37.5:48.9

12

信阳

3064.96

618.60

4.93

19.634.745.7

13

平顶山

2694.16

270.50

5.41

8.0   : 44.9 : 47.1

14

聊城

2642.52

592.79

4.46

14.236.6 49.2

15

开封

2557.03

478.30

5.35

14.937.947.2

16

安阳

2435.50

542.30

4.47

9.743.746.6

17

邢台

2427.10

711.11

3.41

13.6539.546.84

18

长治

2311.10

315.20

7.30

4.059.836.2

19

宿州

2167.67

660.17

4.07

15.3:35.5:49.2

20

焦作

2136.84

352.34

6.07

6.6:40.1:53.3

21

运城

2053.10

473.32

4.32

16.5:39.7:43.8

22

蚌埠

1988.97

331.70

6.01

13.733.952.4

23

亳州

1972.70

498.60

3.95

13.8:34.5:51.7

24

晋城

1912.40

218.86

8.73

4.060.435.6

25

濮阳

1771.54

374.40

4.73

11.8:37.4:50.8

26

漯河

1721.10

237.20

7.27

9.043.048.0

27

三门峡

1582.54

203.80

7.77

9.547.343.2

28

淮北

1223.00

218.50

5.60

7.1:42.0:50.9

29

鹤壁

1064.64

157.20

6.77

6.8:57.9:35.3

30

济源

762.23

73.00

10.45

3.460.436.2


 

三、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

3.1 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1 一体化基本内涵

根据J.TinbergenB.Balassa等学者研究的共识,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体现为商品、资金、信息和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同时也有学者和研究机构相继提出了政策一体化等议题。

3.1.2 传统基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研究方法及其局限

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研究受贸易和产业理论的影响,通常运用城市的属性数据(如GPD、人口、财政支出、价格等)和空间距离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拟合分析模型、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市场潜力等方法,来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

这些方法往往无法真正测度和体现城市之间的联系。J.V.Beaverstock等(2000)提出,传统的方法无法洞悉城市间的相互关系。

表 基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研究方法概况

视角和方法

代表学者

方法评述

产业集中度

Young2000);路江涌、陶志刚(2006);白重恩等(2004);杨洪焦等(2008

产业结构差异与经济一体化程度并非同步,存在结果偏差

基于价格与数量差异

喻闻、黄季(1998);Poncet2002);范爱军等(2007

价格数据存在由偏性,导致结果偏差

行政边界视角

徐现祥、李郇(20052006

指标不够全面,未能体现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地区间贸易量和结构

Naughton1999);Poncet2004

能够体现地区间贸易关联度,但是仅能获得地区间指标

区域增长趋同性

Xu2002)、Armstrong1996)、徐勇、赵永亮(200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间接体现

基于各经济指标和距离的重力模型

刘志彪等(2010)、刘生龙,胡鞍钢(20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间接体现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

曾刚(2015

运用城市流模型,计算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涵盖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信息交流能力三个方面

3.1.3 基于网络数据的一体化研究方法

M.Castells1996)提出了空间的“双重属性”:是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而不是场所空间(space of spaces)塑造了区域城市体系。在这里,流动空间是指资本、商品、信息和人员的流动,场所空间是指城市作为网络的枢纽或节点。S.Sassen1991)、P.J.Taylor19972004)认为,是城市之间的网络关系而非等级结构界定了世界和区域城市网络,这为研究区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传统的“属性方法”向关注城市间关系的“网络方法”的转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

在此理论之上形成了一系列基于网络数据的一体化研究,常用的数据主要有企业分支数据、交通设施及交通网络数据、人口(人才)流动数据、新闻信息流数据等。

表 基于网络数据的一体化研究方法概况

流动空间层次

关系型数据

代表性研究(年份)

基础设施

交通流

D.A.Smith(2002) B.Derudder (2005)

P.J.Taylor (2007)N.Van Nuffel(2010)

罗震东(2010

电信流

M.L.Moss (2000) A.M.Townsend (2001)

J.Rutherford (2004)P.Hall等(2006

节点和枢纽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J.V.Beaverstock19992000),

P.J.Taylor等(2001),P.J.Taylor (2002)

B.Derudder (2005)P.J.Taylor等(2008),

P.J.Taylor 等(2010),唐子来,赵渺希(2010),

尹俊,甄峰,王春慧(2011

全行业企业

A.S.Alderson(20042007) R.Wall2009),

唐子来,赵渺希(2010),张闯(2010),

李仙德(2012),吕康娟(2012),

唐子来、李涛(2014),朱查松等(2014

新闻与信息流

A.R.Pred1973),P.J. Taylor1997),

唐子来,赵渺希(2009),熊丽芳等(20132014),

刘效龙等(2014

商务流

P.Hall等(2006

商品链

E.C.Rossi等(2007

精英空间

精英阶层的空间分布

J.V.Beaverstock等(2000),J.V.Beaverstock (2004)J.V.Beaverstock   (2007)

3.2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构建

3.2.1 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点基于网络数据进行选择,以客观反映城市间真实联系,同时避免过于复杂的数据公式处理和计算带来的扭曲。

二是综合反映城市群在人口、产业经济、社会服务、区域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关系,进行综合评价而非较为常见的单方面评价。

三是以准确、公开的统计数据为主,同时指标不宜过多,力争做到简洁明了、易长期获取。

3.2.2 指数指标体系与权重

选取四个方面、八项数据指标进行评价,各项指标以2021年为基期,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经由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得出确定。

表 指标体系与权重表

分项

具体评价方面

指标数据

备注

权重

网络关联一体化

人口流动情况

人口手机大数据

工作日

0.078

0.242

周末

0.060

节假日

0.056

信息关联情况

百度搜索关键词数据

全年

0.048

经济产业一体化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大数据

全年

0.227

0.454

制造业投资关联

制造业投资大数据

0.227

公共服务一体化

医疗跨区域服务情况

三甲医院人口定位手机大数据

选取一个月

0.086

0.107

教育跨区域服务情况

高校人口定位手机大数据

全年

0.021

区域治理一体化

跨城市一体化规划

正式生效规划的数量

截至2021年末,近五年内

0.049

0.197

一体化办事机构

正式生效机构的数量

0.148

3.2.3 指数模型

1)算法选择

本研究通过特征向量中心度算法得出各城市所得的分数,作为其在各项网络联系中所处的中心性地位高低评价。特征向量中心度更加强调节点所处的周围环境(节点的邻居数量和质量),节点分值是它的邻居的分值之和, 节点可以通过连接很多其他重要的节点来提升自身的重要性, 分值比较高的节点要么和大量一般节点相连, 要么和少量其他高分值的节点相连。从传播的角度看, 特征向量中心性适合于描述节点的长期影响力(任晓龙, 吕琳媛. 网络重要节点排序方法综述[J]. 科学通报, 2014(13):23.)。

2)计算模型

特征向量中心度(eigenvector centrality)Bonacich P. Factoring and weighting approaches to status scores and clique identification. J Math Sociol, 1972, 2: 113–120)除了考虑到其邻居节点的数量(即该节点的度), 也包含了其每个邻居节点的重要性. 为节点的重要性度量值, :

其中为一个比例常数。记, 经过多次迭代到达稳态时可写成如下的矩阵形式:

这表示是矩阵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向量的基本方法是给定初值, 然后采用如下迭代算法:

直到归一化的为止。

3.2.4 指数类型

1)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对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计算,最终得出各个城市一体化发展指数。

2)专项指数

专项指数包括网络关联一体化指数、产业经济一体化指数、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协同治理一体化指数。分别通过对四类指标的细分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专项指数。

3.3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图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指数各城市总得分与总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网络关联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经济产业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区域治理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表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指数各城市排名

城市

总分与排名

网络关联一体化得分与排名

经济产业一体化得分与排名

公共服务一体化得分与排名

区域治理一体化得分与排名

郑州市

0.63

1

0.61

1

0.68

1

0.78

1

0.88

1

开封市

0.37

2

0.19

6

0.24

5

0.17

7

0.64

3

许昌市

0.29

3

0.16

9

0.15

11

0.10

12

0.68

2

洛阳市

0.27

4

0.30

2

0.28

3

0.16

9

0.20

6

新乡市

0.27

5

0.21

3

0.29

2

0.22

3

0.33

5

焦作市

0.20

6

0.15

13

0.13

13

0.10

13

0.34

4

平顶山市

0.18

7

0.16

8

0.16

9

0.12

11

0.18

7

商丘市

0.17

8

0.20

5

0.27

4

0.19

5

0.00

11

驻马店市

0.15

9

0.16

11

0.17

7

0.18

6

0.00

11

南阳市

0.14

10

0.21

4

0.17

8

0.20

4

0.00

11

三门峡市

0.14

11

0.13

18

0.21

6

0.04

16

0.01

10

安阳市

0.12

12

0.17

7

0.14

12

0.13

10

0.00

11

亳州市

0.10

13

0.09

26

0.15

10

0.00

23

0.00

11

漯河市

0.10

14

0.13

17

0.05

18

0.06

15

0.17

9

济源市

0.08

15

0.10

23

0.03

21

0.02

18

0.18

7

鹤壁市

0.08

16

0.12

19

0.10

14

0.04

17

0.00

11

周口市

0.08

17

0.16

10

0.10

15

0.29

2

0.00

11

信阳市

0.07

18

0.15

12

0.07

16

0.16

8

0.00

11

濮阳市

0.06

19

0.14

15

0.07

17

0.09

14

0.00

11

蚌埠市

0.04

20

0.13

16

0.03

20

0.00

29

0.00

11

阜阳市

0.04

21

0.11

20

0.02

23

0.00

21

0.00

11

宿州市

0.04

22

0.08

28

0.03

19

0.00

24

0.00

11

菏泽市

0.04

23

0.11

21

0.02

25

0.01

19

0.00

11

邯郸市

0.03

24

0.15

14

0.01

27

0.00

20

0.00

11

运城市

0.03

25

0.08

27

0.01

29

0.00

27

0.00

11

长治市

0.03

26

0.10

25

0.02

22

0.00

25

0.00

11

聊城市

0.03

27

0.10

24

0.01

28

0.00

22

0.00

11

邢台市

0.02

28

0.10

22

0.02

24

0.00

28

0.00

11

淮北市

0.02

29

0.07

30

0.01

26

0.00

30

0.00

11

晋城市

0.02

30

0.08

29

0.01

30

0.00

26

0.00

11

中原城市群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郑州及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郑州大都市圈为中心的总体格局。另一方面,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也存在着省际分割效应显著、地区间差异大、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等问题。

 

图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图

3.3.1 网络关联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网络关联方面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的态势,洛阳居次席,新乡、南阳、商丘、开封位于第三梯队,形成了一些区域次中心。

 

图 中原城市群网络关联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信息关联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人口流动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表 网络关联一体化各城市排名

城市

网络关联一体化总得分与排名

信息关联单项得分与排名

人口流动单项得分与排名

郑州市

0.609108

1

0.43799

1

0.997578

1

洛阳市

0.296373

2

0.296382

2

0.027443

4

新乡市

0.214171

3

0.233489

3

0.033805

2

南阳市

0.207159

4

0.231558

4

0.008722

11

商丘市

0.19859

5

0.219613

5

0.016609

8

开封市

0.187249

6

0.203939

6

0.033581

3

安阳市

0.169925

7

0.189096

7

0.010673

9

平顶山市

0.160428

8

0.184625

9

0.010048

10

许昌市

0.159096

9

0.181532

10

0.019645

5

周口市

0.157264

10

0.178119

12

0.01859

6

驻马店市

0.157133

11

0.185926

8

0.00756

12

信阳市

0.152679

12

0.18003

11

0.00479

15

焦作市

0.148363

13

0.167382

13

0.018576

7

邯郸市

0.145884

14

0.161491

15

0.001398

20

濮阳市

0.142141

15

0.166871

14

0.005406

14

蚌埠市

0.133286

16

0.160413

16

0.000138

30

漯河市

0.129669

17

0.154234

18

0.005502

13

三门峡市

0.129408

18

0.156853

17

0.002395

17

鹤壁市

0.117416

19

0.142102

19

0.003567

16

阜阳市

0.114519

20

0.136633

20

0.00105

22

菏泽市

0.110586

21

0.133166

21

0.001782

19

邢台市

0.104239

22

0.123832

22

0.00032

28

济源市

0.098459

23

0.120026

24

0.001885

18

聊城市

0.09799

24

0.120688

23

0.000429

27

长治市

0.095071

25

0.11816

25

0.00048

25

亳州市

0.088223

26

0.111316

26

0.000539

23

运城市

0.083647

27

0.103815

28

0.000469

26

宿州市

0.083018

28

0.10474

27

0.000533

24

晋城市

0.077938

29

0.095905

29

0.001077

21

淮北市

0.065643

30

0.081225

30

0.000184

29

 

图 网络关联一体化网络图

人口流动,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外围发散的态势。中心以郑州为核心,结合开封、新乡、许昌、洛阳形成典型的“1+4”人口中心强关联形态。在外围形成周口—阜阳、商丘—宿州、濮阳—聊城、安阳—邯郸—邢台、三门峡—运城五条向外辐射的门户通道,并以郑州—周口—阜阳一线的联系最强,体现出中原城市群向东南与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的态势。形成了“1+4+5条通道城市人口流动强度>西南部城市(平顶山、漯河、南阳、驻马店、信阳)>外围城市(济源、晋城、长治、亳州、菏泽、阜阳等)三个层次。对比工作日、周末、长节假日的差异,西南部城市的人口流动以长周期为主。

图 人口流动情况(加权后)网络图

图 人口流动(工作日)网络图

图 人口流动(节假日)网络图

图 人口流动(周末)网络图

城市势力范围,基于2021人口手机大数据发现,城市间势力范围竞争激烈。较为强势的城市有郑州、洛阳、阜阳、漯河、信阳、三门峡、菏泽、宿州、亳州、聊城、长治、晋城等,相对弱势的城市有安阳、开封、新乡、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商丘、邯郸等。人口净流出区主要集中东南部平原农业地区,人口净流入区主要集中西北部城市中心地区。

图 城市势力范围(基于2021年人口手机大数据)分析图

信息关联,总体格局在以郑州为中心的基础上更为多中心化,洛阳、商丘、新乡、南阳、开封占据第二梯队。山东省、山西省、安徽省的城市则普遍处于信息关联的边缘地带,省际分割依然显著。

图 信息关联情况(基于百度指数)网络图

3.3.2 经济产业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图 中原城市群经济产业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制造业投资关联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表 经济产业一体化各城市排名

城市

经济产业一体化总得分及排名

制造业投资关联得分及排名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得分及排名

郑州市

0.681036

1

0.668636

1

0.703002

1

新乡市

0.29091

2

0.290309

3

0.23063

5

洛阳市

0.27739

3

0.258846

4

0.234638

4

商丘市

0.267248

4

0.370289

2

0.075122

13

开封市

0.240516

5

0.107427

12

0.366886

2

三门峡市

0.205744

6

0.056984

17

0.361508

3

驻马店市

0.167653

7

0.139576

9

0.180328

6

南阳市

0.16738

8

0.202442

6

0.096369

9

平顶山市

0.161242

9

0.171277

8

0.121095

8

亳州市

0.154824

10

0.244218

5

0.00217

24

许昌市

0.151769

11

0.11314

11

0.174616

7

安阳市

0.141693

12

0.180511

7

0.059192

16

焦作市

0.125673

13

0.122449

10

0.085753

11

鹤壁市

0.104721

14

0.103798

13

0.070243

14

周口市

0.102239

15

0.094833

14

0.092686

10

信阳市

0.068958

16

0.048371

19

0.082797

12

濮阳市

0.065801

17

0.062516

15

0.058104

17

漯河市

0.052336

18

0.030151

23

0.066622

15

宿州市

0.032246

19

0.061181

16

0.00035

30

蚌埠市

0.030468

20

0.055285

18

0.001065

26

济源市

0.029954

21

0.027614

24

0.02025

18

长治市

0.020027

22

0.031004

21

0.004783

21

阜阳市

0.019802

23

0.038687

20

0.007952

19

邢台市

0.018499

24

0.030544

22

0.000502

27

菏泽市

0.015548

25

0.022221

27

0.007464

20

淮北市

0.013329

26

0.023664

25

0.000437

28

邯郸市

0.012987

27

0.023353

26

0.004349

22

聊城市

0.010063

28

0.017347

28

0.000371

29

运城市

0.00703

29

0.008777

29

0.003841

23

晋城市

0.006046

30

0.008241

30

0.001599

25

郑州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均居于中心位置,显示出明显的产业经济单中心特征。在制造业网络中,洛阳、新乡、亳州是仅次于郑州的第二梯队城市,南阳、平顶山、安阳处于第三梯队。在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以郑州为中心的极化特征更为明显,开封、三门峡、新乡、洛阳处于第二梯队,许昌、驻马店处于第三梯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均体现出明显的省际经济特点,跨省联系较弱,尤其是安徽省各城市与其他中原城市群产业联系显著弱于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

图 经济产业一体化(加权后)网络图

在制造业方面对比各城市GDP规模和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发现,许昌、商丘、邯郸、聊城、菏泽、阜阳等城市制造业产业主要联系方向是指向中原城市群之外的,长治、晋城、运城制造业则以本地为主。发展趋势上看,平顶山、开封、濮阳、三门峡、鹤壁、济源、亳州的制造业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蚌埠、安阳的制造业正处于流出阶段。

图 制造业投资关联网络图

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对比各城市GDP规模和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发现,南阳、邢台、邯郸、聊城、菏泽、宿州、阜阳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主要联系方向是指向中原城市群之外的,主要受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影响明显。开封、三门峡在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开封的文化旅游功能较为突出,三门峡的省际生产性服务业网络节点功能较为突出。漯河、鹤壁、济源的生产性服务业则较弱,处于明显的被辐射状态。

图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网络图

3.3.3 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图 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教育跨区域服务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中原城市群医疗跨区域服务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表 公共服务一体化各城市排名

城市

公共服务一体化总得分与排名

教育跨区域服务得分与排名

医疗跨区域服务得分与排名

郑州市

0.784721

1

0.66

1

0.865953445

1

周口市

0.28707

2

0.303

2

0.263483495

2

新乡市

0.216973

3

0.252

4

0.16726917

3

南阳市

0.197553

4

0.281

3

0.128283233

7

商丘市

0.19229

5

0.225

6

0.163695827

5

驻马店市

0.183221

6

0.202

8

0.159305647

6

开封市

0.173149

7

0.178

10

0.16577284

4

信阳市

0.160934

8

0.234

5

0.102597863

8

洛阳市

0.156842

9

0.203

7

0.099898033

9

安阳市

0.134429

10

0.192

9

0.084379651

12

平顶山市

0.115937

11

0.135

12

0.097476542

10

许昌市

0.101289

12

0.115

13

0.090040565

11

焦作市

0.095035

13

0.15

11

0.054295901

14

濮阳市

0.085198

14

0.092

14

0.068822026

13

漯河市

0.057357

15

0.072

15

0.045869391

15

三门峡市

0.040462

16

0.049

17

0.03034805

16

鹤壁市

0.035561

17

0.051

16

0.022960322

17

济源市

0.01804

18

0.037

18

0.007197099

18

菏泽市

0.00566

19

0.004

20

0.006487931

19

邯郸市

0.004261

20

0.005

19

0.002735868

22

阜阳市

0.004112

21

0.004

20

0.003533104

20

聊城市

0.002717

22

0.002

23

0.003064415

21

亳州市

0.002349

23

0.002

23

0.002572452

23

宿州市

0.001759

24

0.002

23

0.001664082

25

长治市

0.001673

25

0.002

23

0.001092014

26

晋城市

0.001656

26

0.001

28

0.001767956

24

运城市

0.001651

27

0.002

23

0.000947139

27

邢台市

0.001458

28

0.003

22

0.000680965

28

蚌埠市

0.000974

29

0.001

28

0.000551362

29

淮北市

0.000761

30

0.001

28

0.000378434

30

图 公共服务一体化(加权后)网络图

医疗服务,总体上以郑州为单中心形成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郑州和周口的强联系,第二层级是郑州与开封、新乡、商丘、南阳、平顶山、许昌、驻马店、信阳的联系,这两个层级体现出城市间医疗资源的较大差距,形成较强的医疗需求。第三层次是郑州与濮阳、漯河、焦作、洛阳、鹤壁等城市间的中度联系,城市间的医疗资源差距相对较小。第四层级是其余城市,多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或自身医疗资源较丰富,或更倾于向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城市寻求医疗供给。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网络图

教育服务,郑州单中心特征明显,但周口、南阳、新乡、商丘、驻马店、信阳、洛阳等也有较多数量的高等教育单位,因而形成了一些区域小中心。但由于中原城市群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口总量的对比,依然处于较为缺乏和落后的状态,整体上中心性不强,缺乏能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高等院校资源。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网络图

3.3.4 区域治理一体化指数排名与基本特征

图 中原城市群区域治理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中原城市群的协同治理一体化整体水平较低。跨区域治理明显没有突破省际边界,安徽省各城市主要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优先,山东省各城市也以本省的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等战略为主导,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协同治理主要依靠河南省来推动。

河南省提出了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郑开同城化、郑许郑焦郑新一体化等战略,并进行了一定的初步的制度对接,但跨城市的总体战略依然以环郑州、环洛阳为主,相关规划编制和发布进度较慢,相关体制机制和机构建设也明显偏慢,多停留于初级阶段。

表 区域治理一体化现状概况

已发布的一体化规划

《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河南省)

《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河南省)

《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河南省)

《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河南省)

《关于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河北省)

《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山西省)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369”行动方案》(山东省)

《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山东省)

已设立的一体化机构

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

郑汴一体化办公室(河南开封)

郑许一体化办公室(河南许昌)

表 区域治理一体化各城市排名

城市

区域治理一体化得分与排名

郑州市

0.879518

1

许昌市

0.680811

2

开封市

0.641543

3

焦作市

0.336343

4

新乡市

0.327396

5

洛阳市

0.200396

6

平顶山市、济源市

0.177036

7

济源市

0.177036

7

漯河市

0.167671

9

三门峡市

0.009824

10

南阳市、安阳市、商丘市、周口市、信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濮阳市、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邢台市、邯郸市、聊城市、菏泽市、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0

11


 

四、    重点城市一体化发展指数解析

4.1 郑州大都市区“1+4”城市

4.1.1 郑州

郑州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排名为1,各单项排名也均为1,处于一体化的绝对核心地位。主要的联系城市为洛阳、新乡、开封、许昌、三门峡。

图 分项得分图(郑州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显示出郑州决定的核心位置和强大的人口吸引力,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都是全省的人口流动核心节点。郑州与1+4城市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商丘和周口,其联系强度超过了1+8其他四市。从人口吸引力来看,东部郑开同城化区域是全市乃至郑州都市圈人口流入的核心区域,同时也便随着郑州市中心城区自身人口的向外疏解。郑州对城市群的辐射在城市间信息关联上表现也较为明显,是典型的信息关联中心城市,关联强度前四位的城市为洛阳、开封、商丘、新乡,在中原城市群中仅与淮北和宿州的信息关联偏弱。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郑州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郑州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郑州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郑州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郑州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郑州是中原城市群制造业的核心城市和最主要的投资地。郑州现状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非金属矿物质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郑州与其他城市间的制造业联系受到铁路网络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相互投资关系中,郑州与洛阳、商丘、安阳三座城市间有着较强的相互投资关系,与洛阳集中在化学制造、电器制造、食品制造领域,与商丘、安阳集中在非金属矿物质品制造等领域。在郑州-亳州、南阳-郑州、郑州-鹤壁间存在着较强的单向投资关联,分别主要集中在IT制造、文教用品制造和橡胶塑料制造等领域。郑州制造业对外主要的联系方向是长三角城市群,商丘和亳州是郑州对接长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窗口城市。郑州也是中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绝对核心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各个主要领域均占据核心地位。空间上形成了“新乡-郑州-许昌”和“洛阳、郑州、开封”两条轴带为主的十字结构。

- 郑州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郑州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郑州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郑州形成了明确的省域医疗、教育服务中心,教育尤其明显。但同时,这两类服务的辐射范围并未突破省际边界,这也说明郑州的教育实力依然不强,难以参与全国层面的竞争。在空间特征上,郑州对河南省内东部、南部所有城市都形成较强的吸引,突显出其在省内的强势地位,也体现出河南省内医疗资源分布的极不平衡,整体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郑州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郑州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郑州依托省会优势,与新乡、许昌、焦作分别制定了一体化发展规划,并正在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同时也建立了一些协调机构,但与长三角等国内一体化先进地区相比,在体制机制的构建上总体进程偏慢。

城市定位。郑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定位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这四个定位均需要立足于中原城市群的大腹地。从此定位出发,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需要进一步促进腹地城市的流通开放,强化区域制造业的一体化发展,完善产业组织分工,建立更高效的区域一体化治理机制,才能支撑城市定位的实现。

4.1.2 开封

开封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指数排名为2,次于郑州。网络关联、经济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是相对的短板,制造业一体化排名仅12是最大的弱项,除郑州外,开封与新乡、焦作、鹤壁等城市间的整体联系较紧密。

图 分项得分图(开封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显示出开封与郑州的明显高度联系,且日常联系较强是其突出特点,显示出郑开同城化的特征。但开封与其他城市的人口联系偏弱,同时开封作为旅游城市,人口联系也受到旅游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吸引力方面,开封西部的尉氏县与郑州港区形成争夺形势,东部的兰考县与菏泽市形成争夺形势,且两县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信息关联上,开封与郑州具有强烈的信息联系,体现出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明显特征。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开封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开封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开封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开封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开封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结合开封市GDP可以发现,开封在中原城市群内部总体产业联系度不高,依然是以本地经济为主,城市产业虽与郑州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强度上明显没有超出其他周边城市,距离同城化的目标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开封市制造业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在制造业网络中地位远低于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的地位,制造业偏弱对全市产业实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也更进一步显示出开封作为文旅型、商贸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

- 开封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开封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开封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开封市医疗、教育、医疗以本地区域服务为主。医疗跨区域服务能力相对略强,教育跨区域服务的总量不大,但在省内水平较高。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开封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开封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开封市建立了郑汴一体化办公室,以郑州为主正在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但在体制机制的构建上尚未触及同城化核心层面,总体上仍处于一体化阶段,总体进程偏慢。

城市定位。开封城市定位为“一都四城”(世界历史文化名都、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黄河流域水治理生态城、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城),文旅立市明显,但距离世界、国际等定位差距很大,目前基本处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省内较为突出的发展阶段。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吸引力并不突出,难以与郑州、许昌等周边城市抗衡。市域一体化也面临郑州的较大挑战,在郑开同城化和市域一体化之间需要深度梳理明确各区县的关系和定位。

4.1.3 新乡

新乡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指数排名为5,次于郑州、开封、许昌和洛阳。网络关联、经济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良好,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相对薄弱。除郑州外,新乡与开封、焦作、许昌等城市联系更紧密。

图 分项得分图(新乡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显示出新乡与郑州之间的人口流动较强,其次为安阳、焦作等,节假日人口流动强于工作日与周末。信息关联度方面,新乡具有显著的单向性特征,表明新乡对其他地市的信息影响力相对较弱。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新乡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新乡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新乡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新乡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新乡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新乡总体关联度较高,排名仅次于郑州,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度地位低于制造业。新乡制造业现状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对郑州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建筑业和制造业,与郑州外的其他地市联动性弱。

- 新乡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新乡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新乡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新乡在中原城市群内部的总体关联度排名仅次于郑州和周口,跨区域服务能力较强,高等教育与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对省内其他地市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育服务与郑州、安阳、焦作等城市联动较强,医疗服务对安阳与鹤壁影响力很强,而新乡本地人群主要的跨区域就医城市为郑州。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新乡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新乡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新乡总体关联度不高,《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但尚未设立一体化办公机构,表明郑新、郑洛新等区域跨黄河融合发展格局日益明晰,但融合机制体制构建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联系仍需加强。

新乡发展目标为“六个新乡”(创新新乡、富裕新乡、数字新乡、文明新乡、美丽新乡、平安新乡),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当前以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在豫北区域有一定的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但在区域协同上,与洛阳等城市的关联性较差,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引擎作用发挥不足,且存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区域治理水平短板,区域融合发展仍有较大潜力,其“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4.1.4 焦作

焦焦作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指数排名为6,分项排名中,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相对较高,网络关联、经济产业和公共服务发展均处于中等水平。总体上焦作与郑州、许昌的联系较为紧密,且具有明显的单向性。

图 分项得分图(焦作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焦作关联度处于一般水平,与郑州、洛阳、新乡等地联系密切。在关联方向上,焦作对郑州、新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济源、蚌埠对焦作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焦作与其他地市的人口联系呈明显的地缘空间特征,除郑州外,与新乡、洛阳、济源、晋城等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人口流动频繁,其他地市联系偏弱。焦作与郑州的信息关联最强,且郑州对焦作的信息关联度显著多于焦作对郑州的数据,表明焦作在郑州具有相对较高的关注热度。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焦作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焦作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焦作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焦作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焦作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焦作总体关联度不高,其中制造业关联度地位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排名与其空间区位与战略优势不匹配。焦作现状制造业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焦作虽与郑州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领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联系,但规模总量小,产业深度合作不够,与郑焦深度融合发展目标差距大。焦作与许昌、驻马店之间形成了单向为主的经济产业联系,以焦作投资许昌和驻马店为主,投资领域主要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焦作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焦作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焦作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焦作总体关联度不高,公服设施区域支撑能力较弱,教育医疗以本地服务为主,其中高等教育服务能级略高于医疗。焦作本地人群跨区域就医城市主要为郑州,少量本地人群选择洛阳和新乡。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焦作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焦作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焦作总体关联度相对较高,《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尚未设立一体化办公机构,区域发展格局明朗,但郑焦融合发展仍处于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全方位实质性的深度融合进程缓慢。

焦作定位为“四城四区”(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中原城市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强调全面增强城市能级,但近年来遭遇GDP大幅下降,经济基础整体偏弱,制造业仍以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高能耗产业为主,经济密度比洛阳、新乡、许昌等其他郑州都市圈城市小,高精尖产高附加值的业态薄弱,公共服务设施对外吸引力不强,辐射范围小。焦作当下在郑州都市圈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尤显不足,距离目标定位仍有不小差距。需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与战略等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城市错位竞争、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性,完善对接机制,提升在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区的影响力并稳固区域发展地位。

4.1.5 许昌

许昌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指数排名为3,次于郑州、开封。网络关联、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良好,公共服务一体化相对薄弱。总体上许昌与郑州、平顶山等联系较紧密。

图 分项得分图(许昌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显示许昌市人口流动明显受到南北发展轴线的拉动,与郑州、新乡的北向人口联系较强。但许昌与开封的人口联系较弱,说明郑汴许金三角尚未在汴与许之间形成真正链接。相对的,许昌更趋向于与平、漯、周形成更紧密的人口联系。在人口吸引力方面,许昌向北可以与郑州市形成抗衡,向南可以与漯河、平顶山形成抗衡,总体吸引力较强。信息关联方面,许昌市主要与郑州、洛阳、漯河等产生联系。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许昌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许昌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许昌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许昌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许昌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结合GDP可以发现,许昌在中原城市群内部总体产业联系度相对偏低,仅与焦作在皮毛制造领域投资强度较高。相应的,许昌对外与其他域外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强,外向经济特征更为显著。GDP结构也可以明确显示出许昌制造立市的特征,现状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但目前许昌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偏弱,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来说存在一定隐患,需要考虑加强与郑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或着重提升自身生产性服务业,明确其长期发展路径。

- 许昌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许昌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许昌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许昌市以本地区域服务为主,受到郑州市的辐射。医疗服务的能级略强于教育,也从侧面显示出许昌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对不足。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许昌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许昌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许昌市建立了郑许一体化办公室,通过《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许港产业带发展规划》的制定对郑许一体化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

城市定位。许昌定位为“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制造业立市明显,但远期产业升级存在受到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潜在制约问题,外向经济偏强的特点使得在未来国际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增加了一定的发展风险。城市具有一定的宜居吸引力,对郑州形成一定的抗衡作用,但人口吸引范围有限,尚未达到郑州大都市区南部一极的地位。

4.2 郑州都市圈“1+8”其他4个城市

4.2.1 洛阳

洛阳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指数排名为4。分项排名中,排名较高的是信息网络、生活性服务业网络和制造业网络,医疗、教育、一体化办公室排名相对靠后。城市主要联系方向是向东与郑州联系,郑洛一体化联系在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其次是向东与平顶山、向西与三门峡联系。

图 分项得分图(洛阳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中,人口联系的空间分异显著,信息网络表现出梯度式分布。总的人口联系显示出与陇海发展轴线相一致的特征,与郑州之间联系最强,其次是三门峡、平顶山。虽然总的人口流动与济源、南阳尚未形成有规模的联系,但在节假日与南阳之间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节假日期间洛阳向南辐射联系得到增强。人口吸引力方面,洛阳市存在人口腹地向市域外围拓展的潜在趋势,北部与焦作、东部与平顶山、西南与三门峡均形成人口争夺的格局。信息联系强度和郑州最高,其次和其他城市呈现出跨越空间距离的泛在联系,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和西南部城市。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洛阳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洛阳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洛阳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洛阳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洛阳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结合实际GDP可以发现,洛阳在中原城市群内部总体产业联系度相对较高,以内向经济为主。洛阳与郑州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联系均比较紧密,与平顶山在制造业之间联系紧密。洛阳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原城市群中排名均较高,两者排名相当,工业门类体系较为齐全,制造业现状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他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洛阳市在农机、轴承、机器人、铝钛、耐火材料、精细化工、光电电子器件、光伏、节能等产业领域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

- 洛阳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洛阳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洛阳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洛阳市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相比不高。联系方向上主要与郑州存在联系,但并不十分显著,以本地区域服务为主。从洛阳市本身来看,教育服务的联系能级略强于医疗。医疗服务一体化水平在整个中原城市群中也处于较弱势地位。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洛阳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洛阳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洛阳市暂未设立区域协调类办事机构,但已经编制印发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对于郑洛一体化、周边区域一体化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

城市定位。洛阳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国家创新高地、‘一带一路’双向开放高地和幸福美好家园”,综合实力突出。城市具有较强的宜居吸引力、文化旅游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明确与郑州的区域合作与分工,进一步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健康发展。

4.2.2 平顶山

平顶山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指数排名为7,处于中原城市群网络中第二梯队。分项排名中,各项排名都相对均衡,分别位于7-12名,排名较高的是区域治理、制造业、生活性服务业和信息网络关联,医疗、教育、人口联系排名相对靠后。城市主要联系方向是与郑州联系,其次是洛阳、许昌。

图 分项得分图(平顶山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和总联系排名分别为9101110。人口联系在工作日、周末和总联系呈现基本一致的特征,与郑州、洛阳、许昌的北向联系较强,与漯河、南阳联系较弱,节假日与周边的漯河、南阳、驻马店联系明显加强。信息联系呈现明显的轴向联系,主要是体现在新乡-郑州-平顶山-南阳和漯河-平顶山-洛阳-三门峡这两个轴线,说明信息联系沿区域的发展轴流动。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平顶山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平顶山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平顶山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平顶山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平顶山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在制造业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平顶山处于第三梯队,排名均为第8名。平顶山现状制造业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其制造业最显著的联系方向是南阳,这与平顶山采矿业与南阳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有关,其次是周边的郑州、洛阳、许昌、驻马店。而生产性服务业最显著的联系方向是郑州,除了开封和三门峡,与其它城市的联系均较弱。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均体现出平顶山产业一体化联系较弱,平顶山制造业正处于集聚发展阶段,与周边城市有相对较多的联系,但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与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联系弱,对制造业长远升级发展不利。

- 平顶山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平顶山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平顶山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平顶山市医疗、教育的排名分别为1012,以本地区域服务为主,医疗服务联系方向主要是郑州,突显出郑州医疗在区域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服务主要联系方向是郑州和洛阳。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平顶山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平顶山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平顶山市未建立区域协同相关的一体化办公室,在市域内推动平宝叶鲁一体化

城市定位强调由单一矿业城市向区域性功能城市转变,由中原煤仓向中国新材料基地转变,整体形象由“煤城”向“绿城”转变,强调经济、科技、生态、文化强市,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从目前平顶山的主导产业发展来看,采矿业占比较大,新材料相关的金属制品业尚未形成主导,城市功能依然处于转型发展期。

4.2.3 漯河

漯河的一体化发展指数总排名为14,处于中原城市群网络的中游水平。分项排名中,排名较高的是区域治理,排名第9,制造业排名相对靠后,排名第23,与漯河市自身管辖规模相比其他城市更小有关。城市主要联系方向是许昌、周口、驻马店,与郑州的联系不及上述三个城市,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地理临近特征。

图 分项得分图(漯河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和总联系排名分别为13131513。人口联系在工作日、周末和总联系呈现基本一致的特征,与许昌、周口、驻马店的联系较强,节假日除了与许昌、周口、驻马店联系不变,与周边的郑州、平顶山有所加强,反映了漯河在区域网络中人口联系范围、联系强度较弱,与中心城市郑州、洛阳联系也相当弱。信息联系呈现明显的轴向联系,主要是体现在新乡-郑州-漯河-驻马店和周口-漯河-平顶山-洛阳-三门峡这两个轴线,说明信息联系沿区域的发展轴流动。与郑州的信息联系较为紧密。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漯河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漯河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漯河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漯河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漯河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在制造业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平顶山处于第三梯队,排名分别为第2315名,产业经济一体化处于靠后的位置。制造业最显著的联系方向是周口,与周边的城市联系弱,与郑州和开封稍强一点。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的联系方向是郑州和许昌,与其它城市的联系较为均质。漯河生产性服务业弱,处于明显的被辐射状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均体现出漯河产业一体化联系弱,漯河制造业现状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等,但食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分工要求不高,导致漯河的制造业相对独立,与周边城市没有更多的联系。

- 漯河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漯河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漯河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漯河市医疗、教育的排名均为15,总体排名较低,以本地区域服务为主,医疗、教育服务联系方向主要是郑州、洛阳。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漯河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漯河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漯河市未建立区域协同相关的一体化办公室,在市域内推动漯颍一体化、漯舞一体化。

城市定位为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原生态水城、中国食品名城、中华汉字文化名城。从目前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来看,漯河要成为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尚不具备坚实的基础,需要在网络关联、产业经济方面寻找突破。

4.2.4 济源

济源市为县级市升级而来的河南省省辖市,是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指数总排名22。分项排名中,排名较高的区域治理一体化,排名较低的为信息网络和制造业网络。城市主要联系方向是向南与洛阳、向东与焦作联系。

图 分项得分图(济源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人口联系显示出与焦作、洛阳的联系,节假日与郑州之间联系加强,与其他地市联系偏弱。受人口总量影响,在整个中原城市群人口流动网络中处于较弱势地位。人口吸引力方面,济源受到南侧洛阳与东侧焦作的显著争夺,人口竞争压力大。信息关联方面,与郑州、洛阳产生较为显著联系,体现出融入郑州大都市区、洛阳城镇圈的趋势。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济源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济源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济源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济源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济源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结合实际GDP可以发现,济源在中原城市群内部总体产业联系度不高,以本地经济为主,但与信阳产生了显著的跨区域合作联系,这与济源(有色金属、钢产品精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和信阳(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建材家居)之间主导产业互补较强有关。济源市在制造业网络中地位低于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网络中的地位,显示出商贸旅游的城市产业特征。制造业偏弱,现状制造业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传统产业面临提质升级挑战,对全市产业实力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

 

 - 济源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济源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济源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济源市公共服务一体化排名很低,尚未表现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显著联系。医疗、教育以本地区域服务为主,两者服务水平相当,与省内其他地市之间联系均较弱。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济源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济源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济源市暂无一体化办公室,但已经编制印发的《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年)》对洛济一体化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在体制机制的构建上尚未触及同城化核心层面,总体进程较慢。

城市定位。济源定位为“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成为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郑州“1+8”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是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城市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强洛济一体化,同时应明确与洛阳在经济产业方面的分工与合作。

4.3 其他城市

4.3.1 南阳

南阳的一体化发展指数总排名第10名,处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网络中的第三梯队。分项排名中,排名较高的是教育、公共服务和网络关联,人口联系和区域治理排名相对靠后,排名均为第11。南阳的主要联系方向是郑州、驻马店和洛阳。

图 分项得分图(南阳市)

在网络关联一体化维度,南阳的人口联系在工作日、周末、节假日和总联系的排名分别为1111911。人口联系在工作日、周末呈现基本一致的特征,与驻马店联系较强,其次是与郑州、洛阳、平顶山、信阳的联系。节假日对总联系的贡献显著,说明南阳节假日短程人口流动较强。信息联系呈现出以郑州-平顶山-南阳方向为主的特点,与其它城市为放射状联系。

图 人口联系总体网络图(南阳市)

图 工作日人口联系网络图(南阳市)

图 节假日人口联系网络图(南阳市)

图 周末人口联系网络图(南阳市)

图 信息关联网络图(南阳市)

在经济产业一体化维度,在制造业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南阳分别处于第二、三梯队,排名分别为第69名。制造业现状分行业注册资本规模较大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最显著的联系方向是平顶山和郑州,与驻马店联系也较为明显,与其他周边的城市联系较弱。但在区域投资网络中南阳制造业处于明显加速集聚的状态。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的联系方向是郑州,与其它城市的联系较为均质,并受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明显影响。

- 南阳分行业注册资本占比前十分布

图 制造业关联网络图(南阳市)

图 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网络图(南阳市)

在公共服务一体化维度,南阳市医疗、教育的排名分别为73,医疗服务联系方向主要是郑州,教育服务主要联系方向是郑州和洛阳,对外的依赖程度较高。

图 教育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南阳市)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关联网络图(南阳市)

在区域治理一体化维度,南阳市未建立区域协同相关的一体化办公室。

南阳定位为“三区一中心一高地”,即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全国枢纽经济先行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并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从目前区域一体化指数来看,南阳的制造业偏弱,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而反映枢纽经济和治理现代化的网络关系和区域治理一体化方面竞争力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