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研究”获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 二等奖

时间:2025-01-10浏览:16

普陀区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规划研究概要

本研究旨在为上海市普陀区构建以党建引领的精细化城市管理和精准化服务体系,通过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建设,补齐社区民生服务短板,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一、研究背景与思路

  • 中央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上海要走特色社会治理新路子。

  • 上海层面: 推进街道体制改革,重心转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

  • 普陀区层面: 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进社区服务便利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二、主要内容

  • 现状评估: 通过人口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评估、社区治理评估和群众需求调研,摸清短板。

  • 建设目标: 打造普陀区15分钟综合管理服务圈,作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平台。

  • 应对策略:

    • “1+X”配置结构: 以街道为单元,划分片区,设置片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1500米服务半径,1000平方米以上)和服务站(500米服务半径,500平方米以上)。

    • 功能设施精准化配置: 针对老龄化社区、外来人口集中社区、产业型社区等,按需配置养老、流动人口服务、配餐等设施。

    • 集约复合、弹性融合: 统一调配管理和服务资源,实现功能组合。案例:长风·白兰片区同心家园。

    • 挖掘片区历史文化个性: 鼓励街道根据自身特点,差异化发展。


  • 细化十街镇片区划分与功能配置: 针对各街道网格进行划分和功能配置。以长寿街道为例,规划研究细化了片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三大方面治理任务。

  • 建设导则: 对建设规模、功能构成、沿街立面与入口设计、室内建设要求、片区运营组织架构等进行引导。采用统一标识,主色彩为红色,图案包含“家”、“群众”、“心”的元素。

三、创新与特色

  • 创新规划方法: 灵活调用多源大数据,开展城市智慧评估,完善人口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大数据模型分析。

  • 创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评估模式: 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和实际步行路径,精准评估设施供需差距和服务水平。

  • 制定适合普陀的网格化片区建设管理标准: 融合国家规范标准、上海市控规准则等,结合普陀社区现状问题和特点。

  • 构建“自上而下科学调整,自下而上经验谋划”的工作技术路线: 将设计单位的规划技术指导与街镇的工作反馈相结合。

  • 多元化、精准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提出设施精准配置建议。

四、实施效果

  • 自2018年3月以来,普陀区10个街镇25个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 该规划指导了普陀区多个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地块控规等多类型规划内容进行了调整。


  • 《建设导则》由普陀区政府打印成册,正式发布。